服务热线:13699222707(同微信)



黄国建:通向金奖之路
来源: | 作者:pro61587f | 发布时间: 2017-10-08 | 846 次浏览 | 分享到:

20084月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上,黄国建的《帆船》以86分获得一等奖。五年后,也就是 2013,他的《帆船的故事——它们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在泰国 2013 世界邮展上 获得金奖 。下面我们就让黄国建他的金奖之路:

近年来,我国集邮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邮集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国外相比差距还比较大。以帆船专题来说,国外有的邮集多次在世界邮展获大金奖,而国内虽有多人收集这一专题,但在世界邮展上取得的最好成绩仅为大银奖。为此,从一开始, 黄国建就觉得应该走出国门,向国外高水平邮集学习。

黄国建于 1998 年参加了美国专题集邮协会船舶集邮分会(Shipson Stamps Unit,ATA,APS),1999 年参加了美国专题集邮协会(ATA, American Topical Association)。参加这个集邮组织后的第一大收 获是得到了许多与船舶专题集邮有关的资料,这些资料在国内是很难见到的。其次是结识了一批国外邮友,他们中许多人是船舶专题集邮方面的专家,有不少还是高奖邮集的作者,他们从各个方面对黄国建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从此, 黄国建在编组邮集时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将它发到集邮协会的网站上向朋友们请教。他们大都非常乐于助人,对知道的问题有人会立即回复,对不知道的问题也会有人专门到图书馆去查找答案后再回复,还有的人则将其转给他们认识的本国专家,请专家回答。在黄国建的邮集中, 关于邮品的背景、邮资、邮路等资料绝大部分都是这样得到的。例如有一枚 1757 年从法国寄伦 敦的船舶邮件, 黄国建因不了解上面的一枚戳记而将其发到网上,结果有位朋友不仅回答了黄国建的问题,还指出:当时正值英法拿破仑战争时期,英法间不通邮,因此这封信应该是经由第三国或其他途径到达英国的。又如在 19 世纪 50 年代从英国寄往美国的邮件上都会有一个戳记“19”,对它的含义有多种说法。为了搞清楚准确含义, 黄国建将它发到网上,结果一位美国朋友将其转给了美国一位专门研究这一问题的专家,给出了权威的解释。

现在, 黄国建已经养成一个习惯,在购买价格较高的邮品前,都要就这件邮品的真伪、重要性、 是否适合在邮集中使用、价格是否合理等问题向这些朋友咨询,从而少花了很多冤枉钱。

一部高水平的邮集,要有高水平的编排、高水平的邮品和对这些邮品的高水平研究,而这些对中国集邮者而言都是相当困难的。为此黄国建选择了学习、观摩国外同类邮集,看这些邮集用了哪些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了哪些研究,编排上有哪些特点等。通过对同类邮集的学习,可以了解在这个专题中,有哪些重要邮品存世,然后按图索骥,尽可能找到这些素材。

为了对国外高水平邮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黄国建在得到世界大金奖邮集《方帆船的历史》作者瑞典集邮家Jonas Hallstrom(乔纳斯·霍尔斯特罗姆 )编组惠赠的邮集复印件后,对这部邮集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究,撰写了数万字的学习笔记,并多次与邮集作者进行交流、切磋。通过学习,主要在三个方面改进了自己的邮集。
世界大金奖邮集《方帆船的历史》
世界大金奖邮集《方帆船的历史》
世界大金奖邮集《方帆船的历史》

世界大金奖邮集《方帆船的历史》


首先,是邮集纲要的改变。邮集纲要是一部邮集的核心,在评审中占有 15 分。通过学习, 黄国建改变了过去采用的中国专题邮集的产生一发展一应用一文化典型模式,而是采用更具有讲故事特色的形式,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是将专题集邮与传统集邮、邮政史集邮相结合。中国作者的邮集中普遍缺乏集邮知识方面的描述,感到没有内容可写。但如果采用传统集邮和邮政史集邮的方式对邮品进行研究: 研究邮票、邮政邮品的版式,研究实寄邮品的邮资、邮路,就会感到有丰富的内容可写,同时也体现了邮集作者对邮品的研究深度,有利于在集邮知识方面的得分。新任 FIP 专题委 员会主席、大金奖邮集《方帆船的历史》的作者乔纳斯先生更是把专题集邮比作一所房子的屋顶, 传统集邮和邮政史集邮则是这所房子的两根柱子,可见其作用之重要,我们一定要对此加以重视。

此外,根据黄国建邮集中使用的大面积素材较多的特点,选用了 46 厘米×29 厘米的大贴片。 事实证明,对黄国建这样的邮集,使用大贴片是有好处的,它有利于邮品的合理布置。但是由于大贴片的使用在国内还有一定的争议,因而使用时必须十分谨慎。

最后再说一点关于翻译的问题。要参加国际邮展,就必须将邮集翻译:成英文。有的很不错的邮集在翻译上却比较糟糕。按照笔者的体会,主要要注意两点:一是尽可能以原文编辑来代替自己遣文造句。用于编辑的原文,一是来自网络上的搜素,二是来自购买邮品时国外邮商提供的邮品说明,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中文式英语的产生。二是在将邮集按中文版本翻译并校对完毕后,一定要离开中文原稿,将英文稿再通读一遍,并尝试将其译回中文,看是否表达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 思。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误译。

一部邮集想要获得高分,需要在多个方面同时努力,如提高邮品的珍罕性、注重外观等,这些问题已经有不少邮友专文阐述,这里就不再赘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