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699222707(同微信)



黄国建:关于编组专题邮集的几点思考
来源: | 作者:pro61587f | 发布时间: 2017-10-08 | 849 次浏览 | 分享到:

黄国建编组的专题邮集《帆船》在 2008 年南昌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上获大镀金奖,但在随后的第 22 届亚洲集邮展览(雅加达)上仅获大银奖。是什么原因使奖级降了两级呢?这是否表明国内外评审员在评审尺度和对 FIP 评审规则的理解上有差异呢?这部邮集到底存在哪些问题是?最近,承洛阳世界邮展大金奖邮集《方帆船的历史》的作者、瑞典专题集邮协会秘书兼编辑、国际邮展评审员乔纳斯·霍尔斯特罗姆先生惠赠其全套邮集的扫描图, 黄国建对该邮集进行了逐页的反复学习和琢磨,并对其中有些问题与邮集作者进行了交流,体会颇多。现将其整理成文,与各位同好分享如下:

黄国建编组的专题邮集《帆船》 
黄国建编组的专题邮集《帆船》

  一、关于邮集的标题和纲要

对于在洛阳世界邮展中国外获奖邮集的标题,早已引起国内某些人注意。祝国依先生在《别保守,再开放些》一文(山西《集邮报》,2009 年第 24 )中将这些标题归纳为不知所云型短话长说型”,还指出:尽管这些标题与中国具体、简洁、一目了然的传统大相径庭,却得到国际评审员的肯定。他们认为:“有些标题虽然显得复杂,但这是一种创意,它们新颖、有趣,又与众不同。这种做法和你们不太一样,你们是直截了当,而我们提目倡点缀标题。

 

笔者编组的邮集,前后使用过好几个不同标题,但在中国传统影响下,最后选择了《帆船》, 成为在南昌全国邮展中三部同名邮集中的一部。而邮集的纲要也是按照中国的传统,“帆船的产生,帆船的发展,帆船的应用,帆船的文化。这种典型的产生-发展-应用-文化可以在许多中国专题邮集中看到。对此,霍尔斯特罗姆先生在给笔者的信中指出:“在最近中国的邮展上,我看到许多中国的专题邮集有非常简短的标题——鸟、船等。今天,在专题集邮领域,顶尖邮集在其概念和素材的集邮水平方面都要详细得多得多。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霍尔斯特罗姆先生还向笔者展示了他的另一部在国际邮展中获金奖加评委会特别祝贺的邮集《战争策略——通过战争的本性进行观察》的纲要。

 

作为国际邮展评审员,霍尔斯特罗姆先生表示可以为笔者点评邮集。在看了笔者《帆船》邮 集的扫描件后,他给出的评论是:“如果你的目标定位是镀金奖,那现有的思路已经可以了,因为作为一部专题邮集,你邮集的理论部分已经可以获得镀金奖所需要的分数。但是,如果你的目标是大镀金奖或更高奖级,那就得考虑一个更好的标题和纲要。为此,笔者反复学习了他提供的两部邮集的纲要并结合自己的专题进行考虑,并试写了一个新的纲要。在新纲要中,帆船的 产生改为帆船是如何从独木舟发展来的?”帆船的发展改为帆船是如何从独桅独帆 的小船发展成为多桅多帆的庞然大物的?”取消原来帆船的应用一章,将其内容分别插入有 关章节。对此,霍尔斯特罗姆先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给了“VeryGood”(非常好)的评价,认为这正是我和绝大部分评审员希望看到的”,并要求笔者绝对要按这个方向继续下去

 

但是,由于笔者的新纲要是直接用英语写成的,在将其转为中文时,遇到了在翻译《方帆船 的历史》邮集纲要时相同的问题:由于中、英文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语句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有些在英语中十分顺溜的语句,翻译成中文时就显得十分别扭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邮集作者在将中文邮集翻译成英文时,应该针对英语的特点对纲要和说明文字进行再创作,或者对那些有条件的作者,直接用英语编组参加国际邮展的邮集呢? 除了标题和纲要以外,霍尔斯特罗姆先生认为,笔者的邮集在集邮知识和珍罕性方面急需加以改进。

 

  二、关于邮集的集邮知识

  在《方帆船的历史》邮集中,几乎在每一件重要邮品下面都有很详细的集邮知识说明。在马尔雷迪试模印样下的说明是: “罗兰·希尔在给他的助手亨利·科尔的短信中要求其图画构成能反映所有国民从邮政改革中获得的利益。通过这一改革,英国工商业得以扩展到全世界,而且保证了群众的教育和阅读。 科尔于 1839 12 13 日委托威廉·马尔雷迪做出一个设计,这一被认为略带诗意的设计于 1840 1 4 日被采纳并交约翰·汤普森雕刻。这是一枚不带面值的进度母模印样。据夹在这枚印样中的一张手写便条称:罗兰·希尔于 1840 年将这枚印样作为礼物送给蒙特哥梅莱 (Montgomery)家族的一位女士,随后这位女士又于 1854 年在里明顿将其赠给了巴隆斯·K在几乎所有实寄邮品下,都有关于邮路和邮资的说明。例如,在一件史前封下的说明是: “1804 1 27 日从利物浦到纽约的折叠信件。它作为船舶邮件于 3 19 日到达纽约时被 盖上清晰的红色II型蛤形戳,这种变体红色蛤形戳要比同型黑色戳珍罕得多。该信由 158 吨的 Brig 型船 Argo 号携带跨越大西洋(见信上附注),该船建于 1801 年并以古代 Argo 神命名。按179932日发布的邮资条例,对在距离 90 150 英里(从纽约到哈特福德)区域内单件邮件的资费为12,外加船舶邮资 2 分合计欠资 14 (见封上手写数字)在另一件挂号实寄封下面的说明是:
“1901 7 15 日由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寄往匈牙利的挂号信。从 1898 12 25 日至 1907 6 30 日间寄往国际邮联国家信件的邮资为每盎司 2 便士,挂号费为每件 2 便士。信封 上一共贴有 4 便士的邮票,表明是符资的。

 

相比之下,在笔者的邮集中,这种说明文字很少。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缺乏必要的资料来源, 二是认为写多了可能会引起评审员误会,担心评审员可能会认为邮集作者低估了他的知识面而产 生反感。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关于第一点,的确目前在国内很难找到关于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邮政资费的资料,虽然在网 上可以查到国外有这类书籍出售,但一般价格都比较昂贵,且因使用率极低,因而很少有人会购买这些书籍。据霍尔斯特罗姆先生介绍,在国外的图书馆(特别是邮政图书馆),可以很方便地查到这类资料,而这些图书馆都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在我国,有关部门能否考虑也为广大集邮爱好者提供类似的方便呢?在当前不具备这样条件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 题。一是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搜索。在 eBay 和许多网上拍卖网站中,有不少卖家会提供关于卖 品的非常详细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们的需要。另一个办法是通过与国外邮 友的交流来获取所需的信息。笔者曾经将一封南非实寄封( 2)贴到美国专题集邮协会船舶分会的 讨论网站上,很快就得到如下信息:“该封于 1938 6 17 日由南非寄往美国,所贴邮资 1 便士 仅为当时南非国内邮资,寄美国则最低为 2 便士。南非邮局在收寄该信时将欠资 1 便士按当时国 际惯例转换成 40 金生丁(goldcentimes),并盖八角形标准欠资 40 金生丁戳。信到纽约后当地 邮局又将欠资 40 金生丁换算成 8 美分并加盖圆形欠资 8 美分,并向收信人收取 8 美分欠 资。这些信息作为该实寄封的集邮知识已经足够了。

又如,笔者藏品中有一枚美国船锚花色戳实寄封,因其所盖邮戳中的年份数字不清,贴的邮 资又较高(6 美分),因而被认是比较晚的封而没有引起重视。最近,在一位美国朋友的帮助下,请 一位美国行家进行鉴定。结论是:这是一枚 1863 年的超重实寄封,其花色戳已被收录在《19 世纪 美国花色戳》目录中。根据 FIP 专家在洛阳讲座中所说的"19 世纪花式戳实寄封具有高度重要性的论述,这应该是一件难得的好邮品。

 

三、关于邮集的珍罕性

珍罕性一直是困扰我国集邮者的一个难题。而实际上我们在认识上也存在误区。中国 2009 世界邮展使国内集邮爱好者开了眼界,因而最近在国内集邮报刊上有不少人对此进行探讨,特别是看到在一些国外获高奖的邮集中竟然使用了一些在国内认为低档甚至禁用的素材,使我们不得不拴讨我们的一些观点。

 

李少可先生在《十种我们不常用的素材出现在国外高奖邮集中》(《中国集邮报》,2009 8 4 )一文中指出:“在我国似乎有一种共同的声音:就是邮品越古典越好,许多人在介绍自己的 邮集时总是说我有多少件多少件 1900 年或 1940 年以前的邮品⋯⋯往往取平均主义,很好的没有, 很差的也不会,而最终却评不过人家。

 

与国内广大集邮爱好者一样,笔者过去一直将搜寻重点放在早期邮政用品上。但在仔细学习研究了《方帆船的历史》邮集后,产生了一些新的感悟。

 

在去年举办的洛阳培训班上,FIP 专题委员会主席达缅·拉格先生已经指出:“珍罕性是与重要性一起评审的,珍罕性必须建立在重要性的基础之上。但他的这些论述没有引起人们,至少 是笔者的重视。事实上,讨论素材的珍罕性首先必须考虑素材的重要性。

 

在《方帆船的历史》邮集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珍罕邮品,如欧洲国家的设计图稿、带帆船戳 记的史前封、早期印样等。邮集作者根据邮品的重要性将其分为世界级”(world status,用三个 “√”表示)高度重要级”(high importance,用两个“√”表示)重要级”(impor-tance,用 一个“√”表示),剩余的没有“√”的显然就缺乏重要性了。据统计,在这部邮集(8 )中使用 的世界级素材有 34 ,“高度重要级素材 51 ,“重要级素材 66 件。而我们一向看好 的早期邮政用品(包括 19 世纪发行的)几乎全部被打入无重要性一类中了。

 

通过学习,笔者的理解是:一部专题邮集珍罕性的高低与在该邮集中使用的具有重要性的素材的数量和质量有着密切关系,而不具备重要性或具备较低重要性的素材,只要其符合 FIP 规则, 则既不会对邮集的珍罕性作出贡献也不会对邮集的珍罕性起反作用。也就是说,它们既不会获得 加分也不会被扣分。从这一点上说,一件不具备重要性或具备较低重要性的早中期素材与一件近 现代素材的作用是一样的。这样,对在获高奖邮集中出现中国企业金卡之类的素材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有人说在洛阳世界邮展上中国邮集的平均珍罕度要高于某些国外获奖邮集,很可能是指 在中国邮集中使用了较多的重要性较低或不具备重要性的早中期素材。所以,为了提高邮集的珍 罕性,我们应该将搜寻重点从早中期素材转换为高重要性素材。同时,为了提高邮集中专题故事的可看性,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近期素材,因为它们既可以帮助诠释专题知识双不会影响邮集的 珍罕性,同时还能节约我们有限的资金去购买具有高度重要性邮品。至于各种素材的重要性等 级,FIP 专家在洛阳讲座中已经清楚地给出了答案,许多集邮报刊和网站也已经有过报道,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四、关于邮集的编排《方帆船的历史》邮集在编排上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例如:
1.使用 A3 幅面的大贴片《方帆船的历史》邮集使用的是 A3 幅面的大贴片,使用这种大贴片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使邮集作者有足够的空间布置邮品,特别是像设计图稿之类的大型邮品。但对我国集邮者来 说,使用这种规格的贴片(包括 31 毫米 x29 毫米的贴片)是有困难的,因为市场上没有这种规格的 贴片及与之配套的护套、存放盒供应。最近,有邮友在《专题集邮论坛》上求购 31 毫米×29 毫 米的贴片,说明有这种需求,不知国内是否有厂家愿意生产。

 

2.多件邮政用品叠放

根据 FIP 邮展规则,邮政用品应该展示其全貌。而在这部邮集中,却有 3 处出现多枚邮政用 品叠放的现象,最多一页贴片上使用了 19 枚邮资信卡叠压成 V 字形展示,为此受到国内一 些邮友的质疑。笔者认为,邮集作者在这一点上很有创意,因为该页贴片展示的专题信息是帆船船体的设计和建造,集邮知识则是对该种邮资信卡版式的研究,包括水印、刷色、印制商等。为此,作者用了 19 枚带不同控制号的信卡展示其不同的版式,同时又通过将这些信卡叠放成 V 字 形暗喻船体是由一块块木板拼叠而成且其横截面为 V 字形,因而其使用是十分成功的。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编组邮集时既要遵循 FIP 规则,又要正确理解规则的含义,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

 

3.使用多种素材,有些种类的素材数量较多

在《方帆船的历史》邮集中,作者使用了多种不同类别的素材。其中,有三种是笔者第一次 见到。一是使用了两件德国 Francotyp 邮资机公司的类似国内保修卡的卡片(均标为高度重要 级”),它是随每一台邮资机提供的,卡片正面为邮资机的型号、参数以及邮资机面值、日戳和广 告三部分戳头的印样,反面则详细记录每次维修经过。当更换戳头时,要将新的印样贴在正面样 戳部分。所以这种卡片是否可以看做邮资机的印样或样戳?第二种是使用了一枚美国胜利邮件和一枚英国航空照片信的原牛(Original form),分别标注为重要级和未标注等级,英国航空照片信带实寄件。第三种是一件瑞典 1837 年船舶杂志的封面,上面盖有一枚红色戳记(标注为高度重要级”)。据作者介绍,瑞典皇家邮政委员会认为该戳可视作邮票的先驱。看来作者在这里是将 其视为与史前封等同的素材了。

 

此外,在《方帆船的历史》邮集中,同一种素材使用的数量也比较多。据统计该邮集共使用 各类设计图稿 12 ,各类印样 34 ,各类史前封 17 ,邮政电报纸 6 ,胜利邮件 14 ,邮 资机符志 44 枚。使用多件重要性较高的邮品如设计图稿等可以提高邮集的珍罕性,而使用较多的普通邮品如邮资机符志则可能与邮集规模为 8 框有关。

 

4.邮品不使用衬纸

国内邮集作者十分重视衬纸的使用,甚至非常推崇多层衬纸。但是使用多层衬纸不仅大大增加了制作邮集的工作量,而且由于衬纸是手工制成,很难保证完全一致,因而会影响邮集的外观。这部邮集的作者完全不使用衬纸,甚至连电脑打印的衬底也不用,仅在邮品四周用电脑画出黄色 的线框,不能不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5.标注出所使用邮品的重要性等级

如前所述,在《方帆船的历史》邮集中,用在邮品集邮知识说明文字前打“√”的方法来表 示该邮品的重要性等级,打的“√” 1 个到 3 ,分别表示其重要性等级为重要级、高度重要 级和世界级。这样可以为参观者和评审员提供必要的参考。当然,其前提是作者对邮品的重要性 能够正确把握,否则其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作为国际邮展评审员的霍尔斯特罗姆先生,在这方 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他也为我们了解邮品的重要性等级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霍尔斯特罗姆先生的邮集《方帆船的历史》,不愧是一部世界级顶尖邮集。通过学习,使笔 者大开眼界,也部分弥补了未能到洛阳观摩邮展带来的遗憾。通过对这部邮集的学习、研究和在 学习过程中与作者的交流,使笔者了解了国外动态,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