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是民国时期集藏的大热门, 在 20 年 代中期集邮活动已成气候。其中著名的集邮大家有邮票大王周今觉、京师邮商施秉章、袁世凯次子袁克文、作家夏衍、鉴赏大家马任全等人。
周今觉(1878-1949)名达,字美权、梅泉,安徽东至人,是晚清时代的高干子弟。他的祖父周馥(1837-1921)是跟随李鸿章四十年的铁幕僚,打仗时鞍前马后地办理军械和后勤,不打仗时就办学堂,治黄河,以忠厚和实干著称,官至两江总督。
他的父亲周学海(1856-1960)是1888年的举人、1892年的进士,在当时是大知识分子了,于是当上了候补扬州同知,负责河防,把家眷从安徽东至迁到了扬州,后因治河有功,升为浙江候补道员。但他无意当官,却醉心于医学研究,成为江浙一带的名医,还编著了《周氏医学丛书》,共三个系列。
作为这样一个周氏大家族中的长房长孙,周今觉从小受到了很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童年时就考中了秀才。但是他不喜欢八股文,却喜欢数学,于是广搜博购各种算学书籍,自行研读。中文书看得不够过瘾了,就自学外文,直接阅读西方现代数学原著,以至于他在20岁的时候就写出了《勾股三角整数术》(1898年)和《三角和较术解》(1899年)等数学著作,有的还是华蘅芳为之作序。1990年,他还和朋友一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数学学术团体——知新算社,他被推为社长,此后还两次去日本考察和交流算学,这是中日数学交流史上的最早记录。
辛亥革命后周今觉到了上海。作为长房长孙,必须打理家业,于是他常年经营房地产和电力、贸易,业余仍是研究数学。在上海,他与当时第一流的科学家取得了联系,积极参加中国科学社的活动,对该社还有过大笔经济捐助。中国科学社是当时中国最高的科研团体,社员都必须是有造诣的科学家。在1918年该社的首届国内年会上,周今觉被推选为特殊社员。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称号,因为直到1922年,获此荣誉称号的只有4人,其他三人是:蔡元培、汪精卫、马相伯。他在六十岁生日时,中国科学社还为他印行了《周美权先生六十岁纪念刊》。
但是,上海这个地方是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地方,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对集邮发生了兴趣。他那做事一不做、二不休,全力以赴的豪气,最终使他的房地产生意做得名气一般,而“副业”集邮却异峰突起,旗开得胜,获得中国邮坛的邮票大王的美名。
1923年9月间,那时他已45岁了,他的三儿子周炜良患病,在家卧床休养甚觉无聊。周今觉发现他平时喜欢在旧信封上剪邮票,与妹妹周稚芙一起在一本练习簿上剪剪贴帖,倒也挺有意思,于是就去跑马厅附近的一家小店里,花了一元五角钱,为儿子买了一包外国邮票,给他解闷。儿子玩得起劲,孰料竟也吊起了他自己的邮票收藏胃口。不久,他又去四川路花5元钱买了一大包外国邮票回来,供儿子配套和粘贴,后来又买来一些成套各国邮票和一本法文贴票册,这回父子俩一起动手,完成了粘贴工作,翻弄起来,极有兴味。
没过几天,周炜良的家庭英语教师发现了这本集邮册,想不到老师也是个集邮迷,就把自己的集邮册带来了,并向他们父子俩讲述一些集邮知识和方法,这使周今觉兴味倍增,了解到集邮是一项国际性的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才智、毅力和经济实力。到这年年底,他为邮票已花费了万元以上,不仅收齐了海关邮政时期的邮票,而且逐步“兼并”了著名的集邮家费拉尔邮集中的华邮部分,以及海曼、施开甲、勒夫雷斯等外国人收藏的中国邮票。
他收买那件“红印花加盖小字当壹圆四方连”曾费了不少周折。1897年,曾任职中国海关邮局的法国人费拉尔,从上海邮局买到了这张“红印花小字四方连”。1904年费拉尔去世后,这件珍品就由他的夫人继承,这位夫人常年住在上海,直到1924年,周今觉才从英籍邮商施开甲处得知,这件珍品在费氏遗孀手里,于是他立即委托施开甲向其商购。他先是购得了费拉尔先生的部分遗集,奠定了他的邮集的基础,直到1927年,周今觉才以2500两银子的代价买得这件珍邮(那时一个银行职员的月收入才30元,可以养活五口之家,2500两银,够这样的家庭生活7年)真可谓意志坚强,“决战”到底。此后,这号称“东半球最罕贵的华邮”在他手中收藏了20年之久。
关于周今觉的集邮生活,他的外孙唐无忌曾有一段关于他的藏邮室的描绘,颇为具体,他说:“记得当年有一次曾到外公的藏邮室并作了短暂的浏览,那藏邮室就在拉都路(今襄阳南路)475号外公宅邸的三楼西客房,印象中那间屋子颇大,有30多平方米,室内一行行整齐地排列着用柚木特制的邮册架,每架分为三层,每层又分上下两格。上格略高,安置着英国PARACON牌子的集邮册,下层略低,放着防潮石灰,那时还没有专用的防潮剂。当年我只有10岁左右,不懂什么邮票,只记得外公简单地说了一点情况,还打开几本邮册给我看,我听过看过也就忘了。那时只是觉得外公的邮票册多得不得了,在房间里摆得到处都是,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也不为过……”
周今觉对于中国邮坛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本人的邮票收藏方面,还在于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方面。1924年,他参与发起将“神州邮票研究会”改组为“海上邮界联欢会”;1925年又发起成立“中华邮票会”,出任会长兼出版部主任,同年创办了会刊《邮乘》。1926年,邮票会在他的主持下,在上海成功地举办了一次“银杯竞赛邮展”。
这份《邮乘》杂志在海内外影响非常大,他本人亲撰多篇学术文章,主要是清代、民初邮票的研究性论文,对推动邮学研究起了重大作用。而且十余年来,出版发行全都由他掏腰包,费心费力自不待说了。这份杂志后来参加在纽约的国际邮展,为中国人捧回了第一枚国际邮展的特别铜奖,这是中国人在国际大型邮展上的首次获奖,奠定了他在国际集邮界的地位,也奠定了中国邮界的国际地位。
1930年9月,德国柏林国际邮展开幕,周今觉被聘为名誉董事; 1931年2月12日,他被吸收为英国伦敦皇家邮票会的会友。该会吸收会友审查极严格,不仅要收藏丰富,而且要有学术研究著作,同时不得是邮商。当时他是中国惟一被选入的人。为此他在《邮学月刊》上撰文说:“吾不为个人喜,盖吾会吾国之光荣胥系乎此,今日中日两国,各占会友一名,其势示无偏倚,深望吾国后起有人,继吾为会员会友,蝉嫣不断,则我邮界之德不孤矣。”
1933年奥地利维也纳国际邮展开幕,聘请周今觉为理事和评审员,此举又为周今觉创下了一项“第一”,即他是中国第一位被聘请担任国际邮展评审员的集邮家,可惜当时他身体状况欠佳,未能前往。
1936年美国纽约“万国邮票展览会”开幕,周今觉再次被聘为评审员。但是当他听说这次邮展将中国邮票列入乙等镀金牌级的时候,他认为这是中国的奇耻大辱,立即去函反对,据理力争,使中国邮票升为金牌级,他才答应担任评审员。
除了数学和邮学,周今觉还是个诗人。他的《今觉庵诗集》共四册,全是古体诗,在30年代曾刊印过,线装竖排,印制非常考究,可是经过十年浩劫,线装书几乎从民间扫荡殆尽了。近几年他的小女儿周稚琼、殷惠千夫妇设法找出,重新排版铅印,分送朋友,人们才明白,邮王原来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