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集邮界中“三员”的称调集邮爱好者无人不晓,即邮集作者为“运动员”,展品征集员为“教练员”,担任邮集评审的为“裁判员”。“三员”各有其职、各负其责,三者相互依存。
提到征集员,他们是邮集作者能走向参展之路的纽带和桥梁。征集员会为没有邮集参展而苦恼,会为挖掘邮集而工作;如果一旦征集到展品,又会对邮集如何提高、符合规则,按其理解和能力尽最大努力给予指导;如果参展邮集受到名额和展框限制,征集员还要综合平衡,还要扬长避短;不仅要了解地域或本邮协的展品情况,还要了解其他地域甚至各类别邮集的展品情况,只有知已知彼,了解全面,才能统揽全局,才能尽最大努力发挥本地域、或某类别邮集、或参展者对邮集的研究功力等优势,以其独特所长入围。
如果邮集入选,在赴参展或返回途中,征集员不仅携带邮集,最重要的是确保安全。除不能丢失或被盗以外,还不能让展品受一丁点委屈,如折了、淋了、晒了。征集员就是邮集的保护神。邮集作品在展出时,征集员要时刻牵挂着展品的命运,随时听从评审专家的召唤,需要开框检验相关票品真伪时征集员必须在场,装展品和撤展品更是征集员不可推卸的责任。
尽管参展邮集能得什么奖项是由评审专家们决定的,可征集员对此关注的程度,不比参展作者本人差。所获奖项高了,有荣誉,他与作者分享,为其高兴、自豪;邮集奖项低了,他要为作者找差距,请教专家进一步指点。对征集员来说不仅会接受来自参展作者的感激,更要能够承受作者的质问、埋怨,甚至承受委屈,承担一些误解;不仅会听到评审员对您的夸奖、鼓励,还会有批评。展品中出现的瑕疵、文字中的错误,征集员也负有把关不严、功力不够的连带责任。由此看来,任何工作都学无止境。
征集员有苦也有乐,每位征集员都会讲出与参展邮集、与邮集作者相关的故事,也许其他人不会有同样的感受。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征集员,他们为邮集参展甘当阶梯,为邮集作者甘当背后的支撑,其作用皆在不言中。
随着集邮事业的健康发展,不但集邮的人多了,而且对集邮的感悟也多了。因此,集邮文章和集邮图书也越来越多,而且质量越来越高。作为邮文作者,其写作从自身讲不仅丰富了人的邮识,拓展了知识领域,而且邮文一经发表,对读者、对社会是一种回报,是一种奉献。邮文作者的写作,绝非为了稿酬,更不是为了个人扬名。写作的举措,既是作者能力、水平价值的体现,更是赋予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推动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正因如此,集邮界才会涌现出一批像李毅民、艾幽、翟宽、林霏开、林衡夫、耿守忠、周治华、朱祖威、林轩、王泰来等能出几部集邮书籍的多产作者;才会涌现出一批像杨耀增、吴延琦、刘广实、张林侠、施水浪、童国忠、郑启五、李曙光、赵凡、张立等能出文集的作者;才会拥现出一批像郭润康、沈曾华、葛建亚、李明、李伯琴、唐无忌、王观泉、赵珩、陈京、李天茂等发表邮文多年不断的作者。至于参与邮文写作、组织撰纂,出书、出刊、出报,既是组织者,又是作者的人还有批。而邮文作者可达百千,这里不可能说全,真是举不胜举。在众多的邮文作者中有许多老一辈的集邮大家,也有近几年涌现出的集邮新秀;有从事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各类人士,其中也包括为集邮摇旗呐喊的新闻记者和编辑,包括从事集邮企业经营和集邮协会的专兼职业人员。正是这些邮文作者,不管是从宏观,还是微观;不管是从国内,还是国际;不管从理论探索,还是实践体会,通过其邮文、邮刊、邮报,集邮图书乃至光盘、影碟、广播电视、网上信息等等,都是为集邮百花园尽情浇灌而洋溢出灿烂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强有力地推动着集邮事业的大发展。
感悟邮文作者,笔者没有更深的哲理表述。借用苏轼诗云“人生百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今日的邮文作者写作、出书,不正是为后人留下雪泥鸿爪吗!早在20世纪40年代,钟笑炉在主编的《近代邮刊》上曾发表的一首诗“集邮十年有感”,兴许能代表集邮同仁的共鸣:“寝废餐忘只为邮,亲疏业芜未能休。牛角钻穷双镜下,邮缘结遍一笔头。虚名误我成老马,蚁力从公作垦牛。十载劳形今未觉,集重人轻顾影羞。”这种感概惟有邮迷才能识得此诗的蕴含之甘甜也!
节选自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版《邮驿情驰》,作者刘佳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