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699222707(同微信)



第十五届全国集邮展大镀金奖田巍和他的《船上生涯》
来源: | 作者:pro61587f | 发布时间: 2017-10-12 | 1042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27 20 日,呼和浩特 2012 15 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在内蒙古展览馆举行。田巍和他的《船上生涯》获得大镀金奖加特别奖。下面,让田巍分享一下他的组集心得:

 

专题邮集承载的是专业的知识

专题邮集的专题信息很丰富,不是自己很熟悉的专业,一般很难上手。我不是从事船舶、航海职业的,但是从小就对船有说不出的喜爱,对扬帆海上、远洋探险有执著的憧憬。每一个男孩子都有一个远行探险的梦想,当梦想暂时无法实现时,只好通过各个方面来了解和探求与船舶、海洋相关的知识。我看了很多描写海上生活的小说、电影和专业资料;喜欢玩远洋航海类的电子游戏;学习制作船模以熟悉船舶的构造。

 

因为自己经常外出采访的工作性质,我走访过很多港口、码头和古渡口。从丹东到三亚,从重庆到上海,从德国不莱梅到韩国仁川。我乘坐了多次轮船,不仅仅是内陆江河湖泊上的游船,还有跨国出海航行的大型邮轮,甚至军舰潜艇。到了船上,我总是四处溜达,亲手摸摸船上的各种设备,拍下照片来作为资料;半夜在甲板上仰望星空,清晨观看日出,在海面上极目四望找寻其他船只,靠港前投食喂随船飞翔的海鸥。这些经历,都为我积累了很多海上生活知识,尽可能体验到一个船员的生活。

 

我采访过多位船员、港口工人和游艇运动爱好者。他们之间有一辈子在长江航运上工作的老船工,有多年远洋航海经历的船员,有船模制作爱好者,也有游艇俱乐部的资深会员。从他们的讲述中,我探寻他们在船上的生活轨迹,了解更生动鲜活的船上故事和知识,感受他们的体验。这些种种渠道的信息积累,都成为我编组这部邮集的专业基础。

《船上生涯》邮集
《船上生涯》邮集



《船上生涯》邮集
《船上生涯》邮集
《船上生涯》邮集
 《船上生涯》邮集
《船上生涯》邮集



专题邮集展现的是完整的故事

把丰富的素材进行合理的编排,体现出专业知识,还要构造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专题邮集与众不同,引人注目的所在。靠一部部故事性的邮集,才能把众多集邮爱好者吸引到邮展现场,驻足在邮集展板前,从而加深普通观众对集邮的兴趣和热情。所以说,故事性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船上生涯》这部邮集,从头至尾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我构思出一个老船员在向观众讲述他在船上一生的经历。前言页是这么写的:

         嗨,你们好!欢迎来听一个老船员讲的故事,一个人和船的故事。、

        从我生下来,慢慢长大。从满脸稚气,到鬓发斑白。我一直和船在一起,和各式各样的船。

        我在船上出生、成长;在船上恋爱,学习;在船上赚钱养家,浴血奋战;我和船一起走过五洲四海,经历了狂风巨浪,也看过了太多太美的景色。船就是我的家,船就是我,就是我的一切。

        好吧,让我开始我的故事吧……

 

这个故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船员的生活记载,从小到大,从生到死;经历了大风大浪,享受了甜蜜爱情;从青涩到成熟,从莽撞到稳重。这个成长轨迹,从任何一个普通人的一生经历来看,并不是不可能的。

 

除去纲要页以外,邮集开篇用十个贴片,讲述祖先以船为家,定居水边,艰苦创业。从整体上描述了船民的日常生活、靠水吃水的维生手段和对海洋的敬畏与信仰,为老船员的出场奠定了生活背景。接下来用了四个贴片,简单描述了老船员的童年时光:生在船上,长在船上。然后是九个贴片的少年时代,学习船舶的知识,在船上打工补贴家用。进入青年时代,年轻人浪漫、热心、活力十足、情感丰富,在这个部分我编排了二十二个贴片,展示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的丰富多彩的青春岁月:救援、运动、参军、恋爱、深造。中年部分使用了二十八个贴片,展现的是一个成熟的、负责任的中年船员为了养家,在远洋船上的工作、生活和所见所闻。最后是老年时代的六个贴片,讲述老船员退休之后回到家乡的生活场景以及终老时对船的依恋。每一张贴片都在故事线路里,八十个贴片如同一部小说,前后呼应,承转启合,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故事的设计中,我把自己就当作一个生长在水边,在船上的船员。我把从书本上电影里了解的场景,把从船员口中采访到的信息,还原成一个船员的一生经历。把这些来源于生活的情景结合现有的素材,设计在邮集中。老船员的一生丰富多彩,有的经历我处理得很简略,大刀阔斧,一两个贴片就交代过去。有的生活场景却设计得很细致,因为这是能反应船上生涯的特点的。比如用两个贴片介绍各地船民自古对海神的敬畏,从西方的波塞冬到东方的龙王。用四个贴片讲述在海军服役的场景;用四个贴片来讲述老船员恋爱结婚的经历;在苦中作乐的船上生活一节中,分别用了一个贴片讲述船员在船上思乡生病、饮食状况、自娱自乐、寄发家信等生活状态,甚至用一个贴片在讲船上养猫抓老鼠。有的朋友觉得这一个贴片有些多余。殊不知船上的老鼠,自大航海时代至今,始终是船上的顽疾。老鼠不仅偷吃粮食补给,还传播疾病。与船上老鼠作斗争,是船员独有且难忘的生活。在海难!海难!!这一节,我用了六个贴片,三个不同原因造成的海难邮件,描述了船员遇到海难的不同场景。而海难,也是只有船员才会有的经历。

 

既然是一个故事,必定要有头有尾。曾经看过很多的专题邮集,前面的故事都讲得很好,到结尾处戛然而止,结束得不明不白。我在邮集的结尾部分,特意加了设计,用了六个贴片讲述老船员的晚年生活,回到家乡,家乡的巨大变化,安享晚年,发挥余热,直至考虑最后的归宿。不仅与邮集开始部分相互呼应,也给老船员的一生做个完整交待,使故事圆满结束。

 

专题邮集展示的是丰富的素材

一部邮集,要靠各种集邮素材来讲述专题故事。素材的选用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在《船上生涯》中,一共使用了527件素材,其中1900年以前的有49件,占9.30%1901年至1945年的邮86件,占16.32%。最早的素材是1624年威尼斯AQ邮简,最近的是2012年的香港新邮。品种包罗万象,邮票设计画稿、照片印样、无齿印样、分色印样;各种邮政用品;邮政公事信函;史前封;极限片;电报纸;各种戳记等等,大约共使用了四十八种,还使用了一枚邮票印制钢板,极大丰富了素材种类。素材来自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邮品,可以说在素材的选用上达到了范围广、跨度大、种类多的要求。

 

特别的是,我有意增加了中国古典邮品的比重。大龙邮票、商埠邮票、重庆书信馆实寄邮资片、清末的长江轮船邮件实寄封片等。一是这些邮品所表现的信息能够被设计进邮集故事中;二是我个人对中国古典邮品的偏爱;当然也为了增加邮品的珍罕性。我还选用了一些有利于传统邮政研究和邮政史研究的素材,在专题邮集中加入了传统研究和邮政史研究,并与专题故事有机结合,增加了邮识含量。比如用一个贴片对1894年大清邮政发行的慈禧太后六十寿辰纪念邮票中面值24分银的帆船图邮票的研究,列举了1894年初版、1897年再版加盖改值、1897年莫伦道夫版、漏印水印变体、子模变异漏印、香烟纸无齿印样等几种不同样式。还选用了德国1976年发行的救援船邮票,使用照片印样和五个版式的实寄邮票,来研究这枚邮票的不同版式。
 

 对于错变体素材的使用,我也注意到将错变体的变化嵌入到故事当中,保持故事的延续和素材使用的合理。比如在这张反应渔民捕鱼的贴片上,我使用了一枚墨西哥1987年发行的一枚渔民捕鱼的邮票和这枚邮票的印制钢板。邮票印制钢板是比较难得的,怎么使用确实费了些心思,因为钢板的颜色昏暗单调,我把它和原票放在一起,来表现渔民早出晚归。色彩鲜艳的原票,表现渔民早上出海捕鱼。昏暗单调的印制钢板,形如渔民晚上捕鱼归来。而相反的图案,正体现了一出一回的反差。同样这样贴片上,彭林岛的一组分色进度印样,形容捕鱼的四个不同的时间段。朝鲜一枚齿孔变体的邮票,表现捕鱼之多以至于把船都快压翻了。这些我都觉得是比较贴切的,即有效使用了错变体素材,还把故事讲得趣味盎然。

 

专题邮集蕴含的是深厚的情感

这部邮集在参展时是归在专题邮集的文化类别的,我特意征集员老师说明,这部邮集不是科技类的。它讲的不是船,不是教科书一样的有关船的百科知识。而是一种生活状态的记录,是情感的宣泄和表达。

 

这部邮集的制作过程很是艰辛,不是说纯粹手工制作的环节,而是策划部分。本来我也只想说船,像有些老师告诫我的那样,船的邮集就说船,别扯那些没用的。但是我总是难以找到让这部邮集有生气、有活力的地方,有让观众看了能记住的地方。我收集到了足够编组邮集的素材,也积累了大量的专题知识,并且有了几个还算不多的故事大纲。我做了调查,我设计了说明语言,这语言也还算是吸引人。我却还是难以动手。

 

回想我对几位船员的采访,想起他们和我聊天时的样子和神态。长江轮船上的李伯伯,讲起他在船上的青年故事,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神采飞扬。我眼前已不是一个肥胖臃肿的老头儿,分明是个乘风破浪、笑傲江湖的青年。曾在远洋轮船上跑遍全世界的单大哥,和我说起成年累月在海上飘泊的孤单时,不由得失声痛哭,四十多岁的他哭得像个孩子。与丈夫驾驶游艇泛舟北欧的魏姐姐,聊起在游艇上一个个小故事时,不经意间和她的德国丈夫对视一笑。这些神态,举动和表情,充满了人对船的感情,对船上生活的感情。这就是我最先的创意中所欠缺的。

 

于是,我构思了老船员的自述,在整个故事中,蕴含着的就是老船员对船的感情,从生到死,从恋爱的浪漫到海难的危险,从少年的艰辛到老来的依恋。故事来源于生活,生活让人难忘是因为寄托了厚重的情感。我在邮集中设计了几处有明显情感流露的场景,比如船员新婚,以及婚后妻子送他登船远行;比如船员在船上思乡而生病;比如最后一个贴片,老船员对船的倾诉。这都是来源于活生生的真情实感。

 

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是我的第一部五框邮集,初出茅庐,编排的时间和紧张,有很多不足甚至贻笑大方之处。全国邮展之后,很多老师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这部邮集已经报名参加了201311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世界邮展,我计划改进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素材的使用,对于一些出处模糊不清的加印邮资片、仅销盖军邮邮戳的明信片、商业邮品气息浓厚的豪华印样、未实寄的邮政用品,都要尽量更换。过多的近期邮品,也争取换成早期邮品。二是部分章节的调整,人的一生故事很多,要对故事做减法,集中描述几个重点故事,不能涉及面太广。三是邮集的外观要着力再精雕细琢,对素材的数量也要做减法。现在贴片上素材的数量太多,排列得密密麻麻,紧紧张张,会给观众一种紧迫感。

 

2011年北京全国专题集邮邀请展上,我制作了第一部专题邮集《我和你,在一起》。本意就是想表现人与船几千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情感经历。受到一框的篇幅和编组技术的限制,没有能完全实现。这部《船上生涯》,是我再一次的尝试.

 

用专业知识选择专题方向,用适当的素材来搭建骨架,用真实亲切的故事来充实血肉,以吸引观众,用真诚的情感赋予邮集灵魂,而让观众感动。我想,如果每部邮集都能有情感,都能打动人,那么,何愁参观者不多,何愁集邮者不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