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699222707(同微信)



第三届全国邮展金奖获得者王朱唇和他的侨批
来源: | 作者:pro61587f | 发布时间: 2017-09-17 | 1520 次浏览 | 分享到:

1989 10 12 日至 21 日, 第三届全国集邮展览在北京举行,共展出291109520柜展品, 王朱唇的《侨批发展史》荣获金奖。

 

读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问,什么是桥批?侨批是侨信、 侨汇的俗称。《辞源》对批子的解释是“支取银钱的字条”,汉语中巳经很少采取这种用法,但在福建的各种方言中,特别是闽南,“批”作为银钱解释却是一种基本用法。侨批即华侨的批信,是华侨既寄钱又寄信,因此侨批业就是为华侨汇款送信的行业,是一种特殊的邮政业务。 经营这种业务的机构叫批馆银信局侨批局等,1934年后邮局则规定其统称为批信局。它具有民营信局、 邮局、 银行业务的性质。 它是伴随着华侨的出国而产生,随着华侨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完善的。


1957年汕头信和成批信局侨批单
1957年汕头信和成批信局侨批单
 

早期华侨出国,往往把家眷留在国内,因此他们在异国他乡劳动所得就要想法设法地寄回家中赡养他 ( ) ; 另一方面,国内眷属自从亲人出国之后就倚门而望,等待着海外亲人平安的消息和汇寄的款项。 因此 , 他们之间急切地盼望着取得信息上和经济上的联系。 可是海内外远隔重洋,汇寄十分困难。 侨居国的邮寄只能在统治者阶层之间进行,民间的通讯尚很原始,国内虽有邮驿或民营信局等,但也不可能为广大华侨服务,因而一切只好靠华侨自己来创造了。 因此,从宏观上也许可以说侨批是与华侨同时出现的。

 

自从十八世纪开始,由于西欧殖民者东来掠夺和开发,深感劳力缺乏, 因知华人工资低廉,且有刻苦耐劳的特性,便大肆前来中国招募华工。 因而华侨出国日多,华侨社会逐步趋向成熟,他们欲与祖国之间加强讯息、 经济联系的要求也日益强烈。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十九世纪初,开始有水客往来于福建广州等地与东南亚之间,也有往返于中国与美洲之间的。所谓水客,实际上是从事海外贸易的小商贩,他们从国内带些丝绸、磁器等货物到国外出售,再从国外带回香料等物前来贩卖,以获厚利,俗称“走水”。清道光二十八年,福建省永春县陈应谋开始当水客,为马六甲华侨传递银信; 光绪年间,广东省海南文冒县张运吉、 张运显等人开始当水客,为泰国和新加坡华侨传递银信。水客时代界然是侨批业初级形式,但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华侨与国内眷属在经济上、 讯息上联系的需要,因而能够逐渐发展起来。 当它向批信局发展以后,更是受到华侨的欢迎,因为他们的工作效率比水客时代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虽然还达不到票汇 、电汇或转汇的效率,但已经达到了其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批信局的高工作效率是建立在 帮号基础上的。帮号是批信局实寄封的编号,类似现代邮政的特殊挂号,但远超过特殊挂号的作用。《 置邮溯源 》 一文,从古至今记述了中国邮驿发展史,也记述了批信局高效率的工作情况。 文中写道:“他们有处理信件以速著称,当轮船还没有下锚停泊前,信件已经搬到小驳船上 ,边向岸上划去,边由信局代理人在舟中分拣信件,远在正规邮件之前,妥投到收件人手中去。

民国时期“水客”经办的侨批单据
 民国时期“水客”经办的侨批单据


由于批信局的这种巨大作用和特殊功能,从清末以来,历代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予谋护和鼓励。 如19387 11日,行政院训令交通部:“函达福建省政府,保护及推广漳州、泉州民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更是确定了对其进行 维持保护,长期利用的方针 ,予以鼓励和扶持,使侨批业能够持续稳定地进行。


新中国70年代厦门侨批局寄香港封
 新中国70年代厦门侨批局寄香港封


中学任教期间,王朱唇为了让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决心要在某一领域作出成绩,于是便开始从事地方史研究。改革开放后,许多华侨回国参与经济建设,王老发现以前的华侨史研究多是从政治角度,而很少从经济方面作探究。这样,“文革”期间就爱好集邮的王老选择了侨批作为载体研究华侨史,这使他与集邮结下不解之缘。“集邮是我一生的安慰。” 王朱唇如是说。


清庚子年马来西亚蓝赓增由吧寄梅州泗杨侨批封
清庚子年马来西亚蓝赓增由吧寄梅州泗杨侨批封
 

经过一番努力,王朱唇的邮集《侨批百年》在1989年全国邮展上首次露面便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并获得最高奖——“金奖加特别奖”。1990年新西兰世界集邮展览获得大银奖,1998年意大利米兰世界邮展中荣获金奖。


1922年寄尾头角侨批封
 1922年寄尾头角侨批封
1930年广东寄美国侨批封
1940年侨批账本
1940年侨批账本
1949年广东汕头航空寄泰国侨批封
1949年广东汕头航空寄泰国侨批封


2013年,在韩国全罗南道光州市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国际咨询委员会评审会议上,“侨批档案”申遗成功。《中国集邮报》发文表示:“中国的侨批收集与研究始于集邮界,在整个侨批的发掘与收集、整理与研究,以及侨批档案申遗过程中,集邮界人士助力、给力,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