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699222707(同微信)



第三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来源: | 作者:pro61587f | 发布时间: 2017-09-17 | 1649 次浏览 | 分享到:

198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为了充分发挥集邮展览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于 1988 8 月向邮电部提出拟于 1989 年举办全国集邮展览的请示报告后经邮电部批准,决定于 1989 10 12 日至 21 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综合性集邮展览。

 

这是继1983 年举办首届邮展1985年第二届全国邮展以来的第三届全国集邮展览。鉴于前两次邮展均为专题或单一青少年参展的邮展,为了庆祝建国四十周年,宣传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普及集邮知识,提高集邮水平,进一步繁荣我国集邮事业,在征求了在京全国集邮联理事的意见后,决定举办一 次充分反映我国集邮事业发展及取得的喜人成就的高水平邮展。为此,邮展的宗旨定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集邮。为了达到目的,相关部门为此做了充分准备。

 

首先,由邮电部牵头,组成了包括文化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及中国邮票博物馆所组成的邮展组委会,同时请中国集邮总公司赞助。

 

其次,为了使本次邮展办成高水平的展览,在展品类别设立上加大了范围,其中包括非竞赛和竞赛性两大类别。非竞赛性展品邀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展,除设立官方类及评审委员类别外,特别邀请了香港、澳门、台湾的集邮家参展。在竞赛性部分按国际惯例设立了 8 大类展品,这是全国邮展举办以来类别最全的一次邮展。

 

还有,为了搞好本次邮展,特拨出资金制作了一批新型展框,本次展框在结构上比原有展框有了较大改进,无论从运输到装卸框及安全性均方便了很多。原计划展出 800 框,后来由于报名者甚多,共展出了 1060 框,新制作的展框保证了邮展的规模,因而使该次展览无论从规模还是类别上是举办全国邮展以来最大最全的一次。最后,邮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方面的重视。中宣部将此次邮展列入了建国 40 周年国庆活动中,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为邮展题词:增长知识,寓教于乐,祝贺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开幕。

 

邮展开幕后,由于其影响热烈,因而受到各界重视与好评。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报等几十家新闻单位对此做了报道。邮展历时十天,观众踊跃,据不完全统计,参观者达十万人次,其中不少是 从全国各地专程来京参观的。邮展期间,专门为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顾委、外国驻华人员、工农兵及青少年组织了专场参观。不少人表示,邮展办得好,有声有色,不仅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还能在集邮的海洋中学到许多知识,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钱伟长同志参观后当场表示自己要加入集邮组织,后来他成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名誉会长。

 

经过数年的工作,到 1989 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根据 FTP 规则基本完成了邮展总规则和各专用评审规则的制定,同时于 1988 年培训考核后建立了一支全国邮展评审员队伍,1989 年邮 展的评审工作正是由这支评审员队伍,按拟定的各项评审规则对参加竞赛性的展品进行了评审。 在展览即将开幕的 1989 8 2 日,组委会公布了评审委员会名单,主任是梁鸿贵,副主任是吴凤岗和刘广实,委员为沈曾华、李明、孙祥鹿、于宗琪、刘幼强、何乃航、佟正光、刘佳维、 俞鲁三、唐无忌、张振珊、严忆北、居洽群、陈印白、马佑章、蔡浩强、马驎、陈国光、赖景耀、 贺勤业、吴廷琦、任渺、李鸿远、程剑秋、郭润康、周新民。与此同时,为了搞好评审工作,邮展组委会还专门拟定了《1989 年中华全国邮展特别规则》。规则就如何搞好本次展品的评审工作做出了规定,要求评委从展品的思想性及教育意义、编排处理和重要性、知识研究、品相和珍罕性及外观等五个方面对展品进行评审打分并颁发奖牌。经过认真评审,从参加竞赛的 263 部展品中共评出金奖 12 部(高承栋《华北解放区邮票》、杨曾沅《新中国普通邮票》、徐宝煌《新中早期普通邮票》、李曙光《新中国军邮史》、王朱唇《侨批发展史》、关家麒《新中国邮政用品》、李世琦《清代明信片》、吴国华《清代海关邮政前五种邮递机构封片专集》、徐锡良《铁道机车发展史》、 林鹗明《现代奥运会》、马任全《中邮票图鉴》、中国邮票博物馆《大龙邮票与清代邮史》)、镀金奖 23 部、银奖 39 部、镀银奖 40 部、铜奖 66 部。此次邮展评审工作 一改前几届邮展的评审方式及理念,以与国际接轨的方式开始了我国邮展评审工作。


第三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

第三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

第三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



第三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
 
第三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

第三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

第三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值得一提,那就是邮展的资金来源问题。过去的邮展经费基本上是中国集邮总公司从经营费用中拨出或经邮电部批准从相关部门拨给。本次邮展采取了其他国家用发行邮票筹措资金的方式解决邮展所需费用。1989 年元月,贾明秘书长向邮电部拟了一个《关于解决全国性邮展经费问题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为长久解决以后举办邮展经费,参照国外作法用发行邮票方式,把所得的一部分做为邮展所需费用。报告得到邮电部的批准,当时主管邮政及集邮工作的副部长朱高峰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数次召集各部门人员研究发行邮票事宜。在当时的条件下,设计印制并发行出售了24邮票,经财务部门批准,筹措了近千万元。

第三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