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衣红娘的前世与今生》一文中,我们曾提到绿衣红娘是众所周知的华邮瑰宝、国之重器。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堪与绿衣红娘比肩的,恐怕只有“红印花一元”或“翡翠姐”了。不过,“翡翠姐”这枚邮票在中国大陆却很少被人提到,因为知道它的人太少了。它的官方称谓是“万寿初版大字短距二分”,集邮圈却将“翡翠姐” 这个与“绿衣红娘”双峰并峙的雅称赐予了它。
1894年11月17日(清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寿辰。当时,中国邮政尚处于海关兼办初期。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提议发行纪念邮票,这也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纪念邮票,共9枚,集邮界通城为“万寿”票或“慈寿”票。这9枚皆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吉祥的蝙蝠、云龙、双鲤、风帆相融合,有“晚清中国最美珍邮”之称号。
这套邮票突破了清朝以往单纯以龙为主图的局限,而将古代诸多吉祥原素,如蝙蝠、牡丹、蟠桃、鲤鱼等巧妙的融合,简直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福寿文化的集大成者,甚得慈禧欢心。第一次印制的万寿邮票在1894年发行后,因为供不应求又于1897年再次重新印制了一版。但是,再版邮票制作完成后,正赶上清代国家邮政建立初期币制改革的当口,邮票面值也由银两改为洋银。为此,在新面值邮票未印以前,先将海关兼办邮政时期发行的邮票加盖“暂做洋银”字样,以应急需。因此再版的万寿邮票全部用来重新加盖使用,未有原票正式发行过。
在万寿再版邮票的加盖过程中,工作人员误将当年地方邮政没有售罄而退回库存的初版“万寿票”也混入其中,因此产生了数量极少的一部分“万寿初版加字改值”邮票。这些“万寿加字改值”邮票,根据加盖字体的大小及距离的长短,被粗略的分为“小字长距”、“大字长距”和“大字短距”三类,我们前面所说的“翡翠姐”就是“初版大字短距2分”票,目前已知的存世量仅有2枚。
万寿加字改值邮票,左数第一枚因为加盖的阿拉伯数字较小,且与上面中文字间距为3mm,而被称为“小字长距2分”;中间一枚因为加盖的阿拉伯数字较大,且与上面中文字间距为2.5mm而被称为“大字长距2分”;右数第一枚因为加盖阿拉伯数字较大,且与上面中文字间距为1.5mm而被称为“大字短距2分”。
那么“翡翠姐”的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英国有一家名叫Robson
Lowe的拍卖行,原票主为著名华邮大藏家台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台维德爵士去世后,其遗集由Robson Lowe公司于60-70年代分十余次陆续拍出,有的注明源自台维德,有的并未注明,1970年7月22日的一次华邮拍卖仅注明是由一位华邮鉴赏家提供,但明眼人仍立即认出其中大多出自台维德爵士遗集,此票编为拍卖目录第180号,消息一经传出,立即轰动华邮收藏界,大家纷纷猜测此一新出现之票即为袁醴波最初发现之一枚。争先竞投之下,最后被旅菲华邮名家黄天涌先生以创华邮单项拍卖记录的1500英磅拍获(当时1英磅约合2 . 4美元),此次亦有红印花小壹圆一枚参拍,由红印花专家黄光诚先生以1200英磅拍得。黄天涌先生当时方初涉万寿票收藏,遽得此票,兴奋异常,乃仿“绿衣红娘”(红印花小贰分绿色加盖票)之例为其命名为“翡翠姐”,并撰文“长空万里燕归来”刊于《菲华邮刊》第十七期中,详述此珍品得来之经过,从此,“翡翠姐”一名不胫而走,蜚声邮坛。
至黄天涌先生以仙逝闻,集邮名家、《精粹邮刊》社社长庄顺成先生从黄天涌先生遗孀手中购得其全部邮集,此“翡翠姐”也随之到了庄顺成先生邮集中。仅两年复交《精粹邮刊》第十三期拍卖,列为拍目第162号(第13期拍卖目录未与《精粹邮刊》合为一本,系单独发行之小册子,1979年9月20日出版),估价到了惊人的15000美元(一年前该刊曾拍出红印花小壹圆一枚,估价仅1200美元,成交价也不过1800美元而已),因为估价偏高以致据说仅有寥寥数人投标,《精粹邮刊》第13期出版后即停刊,其分赠的拍卖成交价单也随之停发,所以大家都纷纷猜测其去向与成交价,实际上此项当时并未成交,不久,当时新起的集万寿票新秀旅菲华侨陈国珍先生对此票势在必得,一再情商之下,终于得以金屋藏娇,成交价不详,这也使陈国珍先生的万寿票专集成为当时最好的万寿票专集之一。
1996年4月苏富比公司在香港举办的“远东珍邮”拍卖中,一件1897年实寄封,自上海寄镇江,贴“万寿”初版大字短距2分横双连”,销上海大圆戳,估价8万港币,拍卖结果以73.5万元港币拍出。2007年1月21日举办的英国斯宾客邮品拍卖会上,这枚由陈国珍收藏的“翡翠姐”邮票最终以13.6万英镑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