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离集邮有多远?(1)——数据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青少年离集邮有多远?(2)——开设集邮课程无异于饮鸩止渴》、《青少年离集邮有多远?(3)——小朋友画廊是如何火爆朋友圈的》三篇文章中,我们提到,要将集邮的种子洒在青少年的土壤中,我们不妨放开眼光,运用脑髓,将“小朋友画廊”的成功信手拈来——一是社交货币,二是艺术形式。
在网络没有普及以前,在书信盛行的日子,集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寄封,这对于集邮者——尤其是青少年集邮者来说有两个好处:一是免费,二是社交。父母、亲戚、朋友间传递的信件到了集邮者手上,最大的财富就是信封上的邮票,这是一项“免费”的福利。在邮票越集越多的情况下,集邮群体之间自然而然产生了交流、互换的意愿,于是,社交的一面得以充分展现。不过,自电子邮件、短信、微信诞生起,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再也没有办法与纸质信件联系在一起了。少了这个天然的凭借,邮票便退却了“免费”的光环。想要什么邮票,那只有一个办法:上某宝。于是,曾经的免费品成为了真真正正的商品——只要你出得起钱,想要什么邮票,在某宝上一搜即可——简单是简单了,却再也找不到社交的乐趣了。
再说邮票设计。数数看,有几套邮票是青少年题材的?有几套邮票是青少年设计的?作为国家名片,我们的邮票设计往往就在数得过来的几个设计师之间一棒又一棒地传递着。如果把我国发行的邮票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设计风格甚至是图案似曾相识的比比皆是,这都是“近亲繁殖”的后果,而且这种尴尬局面近几年有愈演愈烈之势。试想国画创作只让齐白石、李可染、徐悲鸿等几位巨擘执笔,油画创作只允许陈丹青、丁绍光、靳尚谊等几位名家参与,我国画坛能百花齐放、后继有人吗?这让我想起初中时学过的王维的一首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是不是好诗?绝对是。但是,当一个小学生或者初中生读这首诗的时候,他真的能理解这首诗的妙处吗?作为一个从未离开父母、从未离开家乡的小学生或者初中生,他有什么办法体会到“他乡与故乡”的情愫与哀愁。可是,若干年后,当我的一个朋友在新加坡侨居多年,冬天的某个日子在朋友圈发了一个动态,问“北京是不是该下雪了?”我当时回了一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此时此刻,我们都才能真正明白这两句诗的意境和妙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让名家名士设计邮票本身没有错,但是名家名士眼中的好作品在青少年眼中未必就是好的,因为经历不同、视角不同、想法不同。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邮票设计的权力交给青少年呢?有人可能会说,他们行吗?我们再回忆一下前面提到过的“小朋友画廊”的例子,还有什么人能够质疑青少年的创作天赋吗?
据了解,香港邮政就曾多次举办以少年儿童为参与对象的邮票图案设计比赛,旨在向学生、家长、老师等推广富教育意义的集邮活动,增强对集邮的兴趣,并以此为终身爱好。比赛得奖作品成为多套香港邮票的主图,远的如2000 年的《踏入新纪元》邮票、2006 年的《儿童邮票——小熊穿新衣》邮票、2007 年的《公民教育》邮票、2008年的《儿童邮票——摺纸乐》邮票,近的如2015年的《中外民间故事》邮票、2016年的《向老师致敬》邮票、2017年的《人体五感官》邮票。这种做法可以让孩子一尝当邮票设计师的滋味,使他们既兴奋又有成就感,可谓一举两得。
至少,这是向前迈出的实质性的一步,让青少年有机会和邮票来一次亲密接触。或许,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这一次短暂、充实,夹杂着探索、期望、收获甚至失落的接触将为青少年打开集邮的大门,让他们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
然后呢?进入这个全新的世界后,怎么他们喜欢这个世界?前面说过,邮票已经撕掉了“免费”的标签,而“收费”的邮票在有钱的世界中却唾手可得,这种两极分化的极端状态早已将青少年群体驱逐在集邮圈子之外。要让青少年群体加入集邮的队伍,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彻底改变旧有的实物集邮的方式,转向“网络集邮”——至少,这能在不增加青少年负担的情况下培养他们搜集、整理、归纳、沟通、表达的能力,而这些恰恰是社交货币所追求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青少年离集邮有多远?用王菲的《传奇》来回答: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