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保利秋拍,一枚“1943年五角星图20分加盖宋体‘稿’字新票”以3,105,000元人民币成交。在欣赏这枚素有“区票红印花”之称的“稿”字邮票时,不少人盯着邮票图案上的“XUAI NAN”追问,这七个字母到底是啥意思?
首先,这不是汉语拼音,因为XUAI 在汉语中并不存在;其次,这也不是英文,因为中国邮票博物馆珍藏的那枚“稿”字邮票在翻译时译作“manuscript”。那么,“XUAI NAN”是什么?
其实,“XUAI NAN”是“新文字”,全称是“拉丁化新文字”。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新文字?新文字为什么会出现在1943年的邮票上?
要回答这一问题,还要从前苏联的十月革命说起。
十月革命后,苏联总人口的72%是文盲,有115个民族和部族根本没有文字。因此苏联在进行扫盲时,还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即罗马字母)改革文字。这个工作从1922年开始,1937年结束,称为“文字拉丁化运动”。
我国的拉丁化新文字就是这个时期产生的。1928年2月,莫斯科开始研究中文是否也可以拉丁化,当时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王长希、许之桢、李唐彬、张成功等拟订了第一个中文拉丁化方案。后来该方案传入国内后,引发了赞成和反对两种声音。不过,由于拉丁化新文字易学易用,适合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需要,被作为宣传抗日和进行救亡教育的工作推行开来。
1934年8月,世界语者叶籁士等在上海成立“中文拉丁化研究会”,开始了拉丁化新文字在国内的推行,第一件事就是编辑出版了《中国话写法拉丁化——理论·原则·方案》,并草拟了《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征求文化界签名。在意见书上签名的有蔡元培、孙科、柳亚子、鲁迅、郭沫若、茅盾、陶行知、叶圣陶、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史良、李公朴、沙千里、王造时、胡愈之、周予同、方光焘、金仲华、薛暮桥、张仲实、邓初民、胡乔木、胡风、胡绳、聂绀弩等688人。签名书在《中国语言》等进步刊物上发表,影响很大。毛泽东同志看到后,特地给蔡元培写了信。
延安早在1936年就已经开始传习新文字,而真正大规模推行始于1940年。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指出“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11月7日,“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召开成立大会,推举毛泽东、孙科、沈钧儒、郭沫若、黄炎培等6人为名誉主席团,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高岗、罗迈、萧三等17人为主席团。1941年5月15日,油印的延安 《Sin Wenz Bao》(《新文字报》)改为铅印,铅印版第一期有毛泽东同志的题字:“切实推行,愈广愈好”。还有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题字:“大家把适用的新文字努力推行到全国去”。
据悉,从1940年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出版了新文字图书15种,其他边区的新文字运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如晋察其边区在1940年12月成立“晋察冀新文字研究会”,晋鲁豫边区在1941年8月成立“太南区新文字促进会”,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在1940年2月成立“拉丁化播种队”,苏皖边区在1942年6月成立“淮南新文字促进会”。
回到我们的主题,“XUAI NAN”就是苏皖边区“淮南新文字促进会”大力推行的新文字。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翻开1936年北平新文字研究会出版的《新文字入门》马上就知道答案,原来“XUAI NAN”就是“淮南”二字的拉丁化新文字。
据《淮南日报简史》记载:淮南交通总站在淮南地区发行邮票,《新路东》报社“通联部同交通总站联系后,在淮南邮票上印黑色‘稿'字,通讯员写稿,贴上这种邮票,邮资就由报社支付”。这更为XUAI NAN”就是“淮南”二字提供了明证。
将拉丁化新文字印上邮票,稿”字并不是孤例。同样在保利秋拍成交的“1943年第一版有面值信鸽图贰角手盖改作壹元新票”,图案上的“Jan fu Ky”就是“盐阜区”的拉丁化新文字,“苏中区1945年如东县拼茶区青年联合会寄华东分局组织部挂号封,背贴苏中区第一版有面值邮票10分四方连”,邮票图案上的“SHU ZHUNG”就是“苏中”的拉丁化新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