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699222707(同微信)



牛群:从实寄封追寻父辈的昨天
来源: | 作者:pro61587f | 发布时间: 2017-12-01 | 866 次浏览 | 分享到:

牛群是妇孺皆知的笑星,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集邮迷。他发表于1992年集邮杂志的这篇《追寻父辈的昨天》总能让我们想起没有短信、没有微信之前“家书抵万金”的日子。

 

一年前,岳父、岳母离休了,告别了他们为之献出大半生心血的舞台和创作间,搬进了干休所。在清理东西的时候,我偶然发现了一大箱信件。

 

那是一箱质地粗糙却又捆扎得结结实实、整整齐齐、年已久远的信。

 

我随手打开一捆,!信封上一色儿的老纪特票!全部是建国初期的实寄封!!我的心砰砰直跳,自己都感觉眼睛在放光。信封上除了岳父的名字,就是岳母的名字,这显然是老两口当年的情书。

 

“妈,你们现在还留着这么多信哪?”岳母扫了一眼:“你爸那毛病你还不知道?搞创作搞的,一个小纸片他都当宝贝留着。”

 

我贪婪地欣赏着每一枚邮票“第一届政协会议”,“志愿军作战二周年”,“保卫世界和平”,“古代科学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几乎看到了建国后、“文革”前的每一套票;我精心地辨认着每一个日戳、落地戳:漠河、海口、吐鲁番、拉萨、唐古拉……几乎记录下除台湾省和深圳市的所有地名。甚至还有从朝鲜发回国内的信,上面分明有朝鲜的邮票和日戳,我知道一定是当年岳父赴朝慰问志愿军时寄出的。

 

“妈,真难得,你们能把邮票贴该这么全。”

“那时候我们都是挑好看的邮票买,还净拣那大张的贴。”

“我看见了,那叫小型张,现在可是最珍贵的邮品了。”

 

这时岳父走过来:“还有好看的哪!文革抄家抄走了不少,后来也找不回来了。”

“你们怎么写这么多信哪?

“那时候,不是我南下,就是你妈北上;今儿个我去海南岛,明儿个她去新疆。最长的一次我们一年见一面,也是擦肩而过。就得靠写信了,就这样,也经常收不到,地方老换,要么半年见不上一封信,要么一接十几封。”

“爸,我挑几个信封行吗?

“我们也不集邮,你喜欢就给你了!

“真的?里边的内容我保证不看。

岳母笑了:“没事儿。”

岳父慈祥地望着我:“你就都拿去吧!

 

那些天,我的心整个被那些实寄封占满了。当我在灯下摆弄那一个个信封的时候,我才发现那么多的信都是地址一改再改,那么多的信都是贴满了“试投”标签,那么多的信都是超重,那么多的信都盖上了“欠资”戳记。我想每一封信不知费了多少邮递员的心。

 

是出于好奇?还是出于什么?我真的说不清,我真是随意打开了一封信,一封沉甸甸的、共有21页的信。从第一行那火辣辣的称谓映入眼帘,我便不能自已,一口气读完。我和妻子把所有的信都看了,从此走进父辈的昨天。

 

爸爸说:“咱们已经分别整整八天了。现在是5192130,咱们分别是在5112130分。24小时的八倍是192小时,可就像分别了很久很久。”

 

妈妈说:“为了避免超重,以后多买些薄的信纸。”

 

爸爸说:“不写了,我的腕子都疼了。你的照片我又是压在枕头下面睡的,好像你就在我的身边。一想到这儿,我尽量躲在一边儿——别挤着你。”

 

妈妈说:“牛郎织女虽然一年只能见一面,却有固定的日子七月七,咱们却没有,只能靠通信,可这封信哪年哪月才能到你手里呀!

 

爸爸说:“一进驻地,他们就给了我七封信,都是你的。我真想马上拆开看,可人家特别热情,一定要我去吃饭。我推托再三,他们说我太客气,他们哪会知道比吃饭更重要的是妻子的信呢!回到房间,为了有次序地听完你‘说’给我的话按邮戳上的日期我把七封信依次摆好,屏住呼吸,先打开你的第一封信……我定把你的信都装订好,作为必读的文件。”

 

妈妈说:“今天我头上发现了第一根白头发,我觉得很有意义,现将它寄给你,愿咱们白头到老。”

 

爸爸说:“天已经很热了,可我还是穿着毛袜子,因为这是你给织的。”

 

都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我想不看信不懂父母情。

 

如果所有的长辈都能重温当年的书信,将来一定会更加恩恩爱爱;如果所有的晚辈都能看一下父辈当年的书信,将来一定会更加孝敬。

 

我爱这些实寄封,更爱里面那一个昨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