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珖的《信和邮政的来历》邮集在1993年第五届全国邮展上获得镀金奖+特别奖。
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国家级邮展评审员、甘肃省集邮协会副会长、赖景耀对《信和邮政的来历》邮集的点评:
本邮集虽讲的是部政史,但并未按邮政史邮集的要求(反映邮资、邮路、邮政变化)进行制作,故不是部政史部集,而是以“史”为线索,用叙事性手法编排的专题邮集。邮集共32个贴片,分门个8部分。第一部分是序幕,说明世界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之多,所以人们需要信息沟通;第二、三部分讲邮政出现之前,人们靠声、光,靠跑步,传递息、信件;第四部分介绍邮票、邮政的产生;第五、六、七三个部分谈及中国邮政出现及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第八部分是“尾声”,描绘了部政事业发展的前景。整部邮集尤如一出大型历史剧,上下数干年,纵横数万里,气势磅礴,内涵丰富。
《信和邮政的来历》有许多长处:
1、选题重大:众所周知,选题是一部邮集的灵魂,而集邮缘于邮票,邮票缘于邮政,集邮者研究邮政,是选题中最具有重要性的事。
2、编排得体:《信和邮政的来历》按史划线,脉络湾晰,由于反映的历史时期跨度极大,故短短32个贴片难以尽述,但本邮集详略得当,世界邮政史的几个重要时期和事件,在部集里均有反映。
3、制作规范:在青少年部集A组评审中,“外观印象”占23分,可见制作对于邮集评分的重要。本邮集邮品使用得当、布局合理、文字准确,制作精美,给人印象较好。每页上方,用英文打出邮集题目,左边是集邮徽志,右边是和平鸽,较好地表现了主题(这一点不可筒单模仿,要有个性和创意)。
4、票品丰富:专题邮集讲究专题信息,而专题信息不局限于邮票,本邮集使用多国邮票,使用实寄封、邮资封、样票、邮戳,多方位使用票品信息。一部邮集仅有贴片、票品数量还不够,应有一定珍罕度,方有可能获高奖。和同时展出的其它邮集相比,本邮集在珍罕度上略胜一筹。如在讲述邮驿史时,展现清代驿递公文封;在介绍古代航海传递信件时,使用了郑和下西洋邮票首日实寄封,且此封是从郑和下西洋出发地江苏太仓寄至也门的。
5、杨长避短:每一部邮集作者,都应对自己的藏品,有一定研究和了解,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方能取胜。《信和邮政的来历》的作者有大量中国票品,且珍罕,欲放入邮集,故在全部集中加入三个部分反映中国邮政史方面的內容,谓之扬长。“客邮”在国内邮展中是不允许单独展出的,但若用的巧妙,也可以出现。作者手上的商埠票、客票较多,故以史用票,以票讲史,自然就入集了,另一方面,反映邮政史的邮票、邮品非常之多,但作者没有面面俱到,仅展出一些部政事业发达的国家的邮票以及在邮政史上占重要地位的邮票,如“黑便士”等,十分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