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0日《张骞》邮票将发,他是如何“凿空”西域的》一文中,我们提到“张骞奉命两度出使西域,为汉朝拓展了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司马迁誉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这条大道,就是后人所说的丝绸之路。”。这是因为邮票图名分别为“凿空西域”、“开辟丝路”。其中“凿空西域”、“丝路”均出于典籍并沿用至今。
“凿”,开也;“空”,通也。“凿空”,古时指对未知领域的探险。“凿空西域”是指西汉的张骞开通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往。
张骞(约公元前164 年至公元前114 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人(今陕西省城固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 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偕随从百余人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前往西域联络大月氏,意欲协同大月氏联手攻击匈奴。后为匈奴骑兵俘获,软禁于匈奴王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王庭10 年,张骞娶妻生子,但前往大月氏的初衷不改。元光六年(公元前129 年),张骞趁监防松懈,与随从逃出匈奴人的控制区。在得知大月氏已迁往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后,经车师、焉耆、龟兹、库车、疏勒、葱岭等地,辗转到达大宛。然大宛王已无复仇匈奴之愿,张骞苦劝一年多无果,只得于元朔元年(公元前128 年)返国。归途上,张骞等人再被匈奴骑兵俘获。扣留一年多后,遇匈奴发生王位争夺内乱,张骞与使团向导匈奴人堂邑父趁机逃回长安。归汉后,张骞将沿途见闻著成文报,详细介绍了西域的各种情况。出使西域13 年,张骞“持汉节不失”、“不辱君命”,坚毅的品行、执着的信念彪炳千秋,成为后世传扬的楷模典范。
公元前119 年,匈奴主力被汉军消灭,汉武帝遂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此次,张骞使团分为两队。张骞到达乌孙,其副使则访考了大宛、康居、大月支、大夏、安息等地。张骞两通西域,增进了中华民族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国与国之间友好往来、平等互利的新纪元与新途径,为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大宛列传》中载有: 张骞通西域,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诚信)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凿空西域”图名即引典于此。
1868 年至1872 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Paul Wilhelm Richthofen,1833—1905)对大清18 个行省中的14 个进行了考察。回国后,李希芬将在中国的经历撰写成文,出版了5 卷本并带有地图的巨著《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研究的成果》。在1877 年发行的第一卷里,李希霍芬首次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开辟的跨越洲际的历史商贸古道称作“丝绸之路”。此后,“丝绸之路”一词被各界广泛接纳并使用,成为反映中国历史文化及与世界各国开展外交、发展经贸、推进合作的重要文字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