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7《毛主席诗词》邮票全套14枚,这是继1967年4月20日发行文1《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首套毛泽东语录邮票后,当年临时决定增加发行的毛泽东诗词邮票。
由于《毛主席诗词》邮票是临时增加发行的,又是14枚大套票,所以分三次发行:1967年10月1日发行了-1“毛主席在工作”、-6“《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和-7“《采桑子·重阳》”。1967年10月6日又发行了-9“清平乐·六盘山”和-12“清平乐·会昌”两枚邮票。余下的-2“《沁园春·长沙》”、-3“《满江红·和郭沫若》”、-4“《沁园春·雪》”、-5“《忆秦娥·娄山关》”、-8“《七律·长征》”、-10“《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1“《浪淘沙·北戴河》”、-13“《水调歌头·游泳》”、-14“《菩萨蛮·黄鹤楼》”九枚邮票于1968年5月1日发行。
其中《菩萨蛮·黄鹤楼》写于1927年,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25日《诗刊》的创刊号上。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酎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意,在1957年1月25日公开发表的时候,仍然用的是“把酒酎(zhou)滔滔”,而不是后来我们读到的“把酒酹(lei)滔滔”。这个小小的笔误被刚满二十周岁、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念二年级的黄任轲捕捉到了。他在课余时间读过几本古代诗词选本, 所以对“酎”和“酹”两字的含义和用法“略懂”。在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词里就分别出现过这两个字, 辛词是“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 苏词则是“ 一樽还酹江月” 。可见,“酎”是名词,是指反复酿制而成的醇酒; 而“酹” 是动词, 指把酒浇在地上, 以示祭莫。根据毛主席的这首《菩萨蛮》的词意, 显然应该用“酹”才对。
开始, 黄任轲估计是漏校, 便特地到图书馆去查阅北京和全国各地的报刊来对照, 但结果却使他失望。包括《诗刊》和《人民日报》在内, 所载该词的报刊均作“把酒酎滔滔” , 竟无作“把酒酹滔滔” 者。这才使他想到可能原稿有误, 于是便决定直接写信给毛泽东主席。当时他真是年少气盛, 想到之后立即动笔, 写好之后立即寄出, 连誊清一遍也怕耽搁时间。
没过多久, 复信来了。这封信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代毛主席写的。信的全文如下:
黄任轲同学:
你的来信毛主席已经看过, 他说你提的意见是对的,嘱我们代复。
此复, 并致
敬礼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
一九五七年五月廿三日
《菩萨蛮·黄鹤楼》邮票发行时,采用了后来发表于1965年文物上的毛主席手迹,自然已经对“酎”字做了修改,改为“酹”字。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毛泽东的诗句借用了“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典故, 但是却抛却了追忆往事、低沉伤感的情调, 而是恰恰以革命乐观的情怀写出了“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的壮言豪语。读到这一句,我们不能不想起苏东坡的那一句“一樽还酹江月”,千年以前,他酹的是年华、是江月,是自我,而毛泽东酹的,是“茫茫九派”,是逐浪之“滔滔”,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历史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