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民国2年),中华邮政总局正式发行了第一套伦敦版帆船普通邮票。1914年(民国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英国印刷邮票,难以按时运到。因北京财政部印刷局曾多次承印邮票,质量尚佳,为适应需要,于是将伦敦版帆船票图案交财政部印刷局印刷厂(即通称的白纸坊印刷厂)另行雕版印刷。该局依照伦敦版帆船图普通邮票的三种图案另行雕刻印制,纸质为无水印白纸。图案与伦敦版帆船票基本相同,仅面值增加了1.5分(紫色)、1角3分(棕色)、20元(黑、黄色)3种。全套22枚。因是北京财政部印刷局承印,所以又称北京一版或北京老版帆船票。
北京一版帆船票,共有3种图案。半分至1角为帆船;1角3分至5角为农民收获;1元至20元为北京国子监内的一座琉璃牌坊。在这套普通邮票中,一般先印边框,后印中心图案,由于印刷工人忙中出错,将其中一个版模放倒了,所以印出来的邮票中心图案“国子监牌坊”是倒的,集邮界俗称“宫门倒”,将其列为“华邮四宝”之一、“民国四珍”之首。20世纪80年代,旅菲华人集邮家黄光城又将其列为“民国五珍”第一位。其实,这种称谓源于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人们误以为邮票中心的图案是宫门,所以才称之为“宫门倒”,但实际上邮票中心的图案是国子监的“牌坊”。
宫门倒
宫门倒印邮票是怎样流出来的呢?官方的邮政史上没有记载,集邮界有四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据说此票发现于山西太原邮局售票窗口,仅发现 一全张五十枚,已在汇票上用去两枚(从中剪开),当时一位法籍神甫,姓名不详,要购买贰元票, 见之大喜,遂将其余四十八全部购下,之后,又索看许多其他全张贰元票,均未能在发现同样中心倒印者,但他的举动令该售票员起疑询问何故,该神父笑而不答、兴奋而去。
其二,据《新光杂志》第七卷第八期刊载之张庚伯大作《无尽藏室邮话》说,“此票发现于山西太原府邮局,民国八九年间,某西人一日过邮局,以两元购一宫门贰元票,备收藏,局员出一全张五十枚者,分一枚予之,某当时并未细察,及回家后,方始发现为倒印,立赶至邮局,要购此全张,局员大愕,询以故,某西人实告以此票为倒印,又自承为集邮家,局员持票细察,果然。此全张票除售去一枚,及用于汇票上一枚,局员不允再售,请示于局长,局长亦为西人,命即收回,不允出售,某西人力争数小时,终未能购得第二枚。后此票并未能呈总局销毁,被局长悉数购下。”
而在《甲戌邮刊》《西南邮风》联合版第 15 卷第 9-10 期上,又介绍了第三种说法说:民国七年初秋,正太铁路意大利籍监工,一日路过太原邮局,在购买邮票时发现贰元票中心倒印,所以把全张所剩 48 枚全部购下,询问另外两枚,局员告知已经用于汇单,此人次年解聘,将邮票带回欧洲,把邮票售出后称为富豪。此人回意大利后还把此枚邮票后寄往巴黎香槟公司,当年香槟公司即把这枚邮票列入目录,标价很高,也进一步扩大了这枚邮票的知名度。
我们看到,这枚邮票似乎出自山西,但是除了枚数为一版统一外,在出售时间、地点以及一些细节上,都各执一词,甚至于在流出数量上也有不同。
另一种新的传说,说“宫门倒”实源出汉口邮局,山西发现说是邮局故意散布,以乱当时集邮人士耳目,免追踪出现麻烦。黄光城先生介绍说,此说系旅沪华邮藏家德铿氏(Adolphus Diercking),在抗战末期的 1944 年,曾告诉陈复祥,力言“宫门倒”确系发现于汉口邮局,以当时管理汇票序东人余逸云持有局长允许他自留二枚票为证;据说该全张被余逸云发现,送请汉口邮务长,该邮务长是外国人,他允许余逸云自留二枚,其余备函转送呈北京邮政总局,邮务总办也是外国人叫阿灵登,结果他私自留下全张上剩余的 48 枚票,以后此票流传邮市皆为阿灵登经 手之物。
近年来有些民国邮票专家根据此票厂铭位置和齿孔偏斜程度,推测宫门倒印邮票确实存在两个全张。然而,经早期中外集邮家调查,有着落的仅49枚。目前,存世量30余枚,大约与红印花小一元邮票相等。宫门倒印邮票不是正票,只是变体票,其价格不可能与红印花小一元邮票相提并论。然而,宫门倒印邮票在我国早期变体邮票中,身价多年来始终排在首位。1996年5月20日在北京邮品拍卖会上,一枚北京老版2元“宫门倒”以38万元人民币成交;2010年在香港举行的苏黎世亚洲春季邮票拍卖会上,一枚“宫门倒”错版邮票以103.5万港元的天价拍出; 2013年1月13日,香港斯宾克拍卖行2013年首场邮品拍卖会上,贴有“宫门倒”邮票的实寄封以480万港元成交。2014年嘉德春拍,一枚 “宫门倒”邮票以747,500元人民币落槌; 2016年嘉德春拍,一枚 “北京一版帆船邮票黄20元”邮票(非倒版)以21850元人民币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