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699222707(同微信)



“珍稀性”是否扼杀了青少年的集邮兴趣?

中国集邮群体人数从最高时的3000万降到现在的不足300万,有人说是因为邮票发行量过大,打折严重,这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现在一些邮展评审邮集时,邮集邮品的珍罕性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如此看重邮品的珍罕性,让培养集邮后继者的高谈阔论,从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空谈,集邮新人如果有珍罕不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就是有能力购买的“富二代”。现在举办的邮展,缺少青少年的一席之地,国内寄的很多都不符合要求,寄日本,寄法国,寄西诳牙……到达地越丰富越好,成为一种追求。

 

上海曾经举办过一框“鸡”生肖邮展,这次邮展规模盛大,新人多多,其中有一个亮点,非常引人关注,那就是评分规则明确表示不谈“珍罕性”,而且所有的参与者都有奖,最低是铜奖,目的就是鼓励新人多出作品,这样,无形中激发了如我一样的集邮者的兴趣。

 

青少年是集邮的未来,如何吸引青少年加入到集邮群体中?需要相关部门和集邮者“实打实”的普及,希望包括各级集邮协会在举办集邮活动、集邮展览时,不要过多地要求“珍罕性”,追求国外(境外)大版实寄,而是适当地降低门槛,丰富集邮活动的内容,采取措施吸引青少年参与到集邮活动中,不要让广大青少年因为邮品的“珍罕性”而丧失了集邮兴趣,把初学集邮的人挡在门外。同时希望集邮媒体多多关注报道青少年集邮。

 

诚然,在集邮展览中,珍罕性对一部集邮展品来说非常重要,不可或缺,我们不应该完全否定。但是,不一定所有的邮展都要比珍罕,拼经济实力,上海的这次一框“鸡”生肖评分规则不谈珍罕性,就是非常好的一个举措,给邮展降低了门槛,给青少年和初涉集邮的爱好者一个机会和舞台。希望我国在举办邮展时能够借鉴一下,或举办一些这样的邮展,或在竞赛性邮展中专门辟出一个项目降低对邮集珍罕性的要求。

 

青少年没有条件和机会去拥有那么多的“珍罕品”,如果一味追求珍罕性,可能扼杀了中国青少年集邮的兴趣。要让青少年买得起、集得起邮票,多给他们一些参展的机会,给以鼓励,从小做大,才是关键,希望让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快乐地参与到集邮活动中去。

 

(原文载于《集邮博览》2018年第2期,原文作者:袁学东;有删节)